保加利亚早期历史文明的背景(四)

人气 3112   2012-10-10 14:08

在保加利亚,也象在巴尔干其他地区以及多瑙河下游一样,这些农民建立了永久性的村庄,他们一代代地继续居住在同一地点,并不时地加以改建,致使其遗址最终成为土丘,有时竟高达三十英尺。在这种情况下,这几个地域群体,由于大部分还是处于自给状态—即能利用当地资源为他们自己提供食物及制造主要工具所需的一切材料,便趋于发展其不同传统;他们所使用材料和设备的种种变化不定的差别,就是这一趋势的表现。用考古学术语来说,斯塔切沃文化的一致性破坏了,代之而兴起的则是更带有区域性的为数惊人的多种文化。

这些文化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本地区内居民的迁徙及外来移民的迁入而加剧的;一些新的谷物,如二粒小麦和硬粒小麦,可能即由外来移民传入。色雷斯东部沿海一带,如马其顿,似乎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即已有来自小亚细亚西北部的成批移民。他们当时已知道使用金属,不仅会使甩铜,而且会使用铜与锡的合金,即青铜。但这些亚洲移民到达欧洲之后,没有组织好这些金属的经常供应,因而不得不继续使用石制和骨制用具。

与此同时,可能还有一些类似的移民,虽未跨越巴尔干山脉,却散布到马里查河和登萨河流域。然而,在巴尔干山脉以北沿多瑙河下游一带,斯塔切沃农民的后裔,可能与从冰河时代存留下来的渔猎部落有过不同程度的混杂,却开始创造出一系列具有极大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罗马尼亚境内沿多瑙河一带最负盛名,并根据那里的一个地名被命名为博伊安文化。博伊安农民居住在永久性村庄里,这种村庄由坚固的长方形单间房屋组成,房屋的四壁是用粗柱支撑的泥巴墙。他们用粘土砌成圆顶炉灶,烘烤食物,与今日在任何巴尔干村庄中都可见到的炉灶十分相似。他们虽然只有石锈,却是技艺精巧的木工,能够制作和装饰雅致的木制器皿,但今日可见的仅为其粘土仿制品。有些器皿则遍饰以用螺纹和回纹组成的精细的重复图案。这种图案是欧洲东起第聂伯河,西至来因河,北自哈次山脉,南达巴尔干山脉的整个黄土高原地带的独特装饰型式,可溯源至冰河时代乌克兰梅津地方的猎象人,他们曾以同样型式装饰象牙手镯。后来,由于传统的不断变异,也或许是由于本地区内人口约流动,以及与本地区以外若干部落的接触,博伊安文化也接着分化为一些地域性文化。用考古学术语来说,博伊安文化为多瑙河下游的古梅尔尼塔文化和萨尔库塔文化所取代,二者均越过巴尔干山脉,传入色雷斯东南部,直至马里查河和斯特鲁马河。

在这两个地区,此时人们已经知道金属中至少有铜和金,铜除了用作饰物外,甚至偶而还用于制造工具。保加利亚有铜矿,因而无需进口这种金属,但是,当时却极少加以使用,从未以此代替石料和骨料制造工具。在分配供应品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正常制度,更不用说进口锡料来制造铜锡合金了。这些村庄,总的来说,仍然处于自给状态。虽然尚未组织正常贸易来打破这种自给状态,但是保加利亚境内村与村之间的交换,甚至越过国境的交换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间歇性的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早在农民们最初移入时就有了贸易,因为甚至在内地的斯塔切沃居民点,也已经发现了来自地中海的贝壳。

除贝壳外,我们还发现当时已进口燧石及其他制造武器用的高级材料,而国内则用铜仿制亚洲型式或爱琴海区域型式的饰物。随着这种“贸易”的扩大,也出现了明显的战争迹象,其中最显著、最可靠的是柄上凿了孔的石制的所谓战斧。另一方面,却没有发现隧石箭链,难以证实当时已使用弓箭。至少猎人们在狩猎时还是靠投石器,一如斯塔切沃时期他们的祖先。

  关注度: 3112   Baidu: 0   360: 0   Google: 0   其他: 2

推荐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
保加利亚中文站 |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
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有少量转载,如有涉及到虚假、侵权、违法等信息,请联系我们。
版权保护:本站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